僅僅三年時間,達川區罐子鎮和平村從省深度貧困村蝶變成為“鄉村振興省級示范村”。同樣作為深度貧困村的萬源市井溪鎮落漩塘村,也于2018年底一舉摘掉貧困的帽子。它們的改變離不開達州市紀委監委的大力幫扶和支持。強黨建、抓基礎、興產業……一項項舉措讓這兩個曾經的貧困小山村變成了如今大家口中的“麻辣村”“幸福村”。
脫貧路上
一個也不能“落下”
脫貧攻堅啟動以來,市紀委監委不斷加大幫扶力度,為和平村協調項目資金4100余萬元,提供資金幫扶發展特色產業3200余畝,修建村社道路、生產路60余公里,安裝飲水管道近20000米,修建山坪塘6口、蓄水池35口,解決2200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,實現105戶29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。短短3年,和平村這個過去的貧困小山村依靠著“兩椒一蒜”、生態肉鴿等特色產業,成功摘掉貧困帽子,并先后被評為“鄉村振興市級示范村““鄉村振興省級示范村”。
“遠、大、窮、美”是曾經的落漩塘村帶給人們最直接的印象。而如今的落漩塘村水泥路平坦寬闊、農家小院錯落有致、村民的錢袋子日益“飽滿”,臉上的笑容也越發燦爛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活脫脫的美麗鄉村新畫卷。這個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發生如此大的變化,與市紀委監委的對口幫扶密不可分。
要發展,先修路。2018年以來,市紀委監委為落漩塘村協調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,修筑通組水泥路、硬化入戶路,新建整治防洪灌溉渠道并改建通信基站,連接了通往大山之外的路、網。爭取補助資金近500萬元,幫助50余戶村民改造危房,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0余戶。投入資金300余萬元支持該村產業發展,實現戶均增收3000余元,還爭取社會幫扶折合資金80余萬元,實現47戶17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。2018年12月,落漩塘村終于“揚眉吐氣”,實現整村脫貧“摘帽”。
持續發力
鞏固脫貧成效
在順利實現和平村和落漩塘村脫貧“摘帽”后,市紀委監委并沒有就此松勁,而是立足脫貧“摘帽”鞏固成效、持續發力。調動幫扶單位、駐村干部、村支“兩委”及全村群眾等多方力量,切實督促做好“兩不愁”“三保障”回頭看大排查等工作。對存在返貧風險人口和邊緣人口進行動態監測,防止返貧和新的致貧,同時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,確保各項舉措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。
據了解,除了協調爭取扶貧項目資金,市紀委監委機關還多次開展調研、走訪、慰問活動,捐助資金物資;幫扶責任人堅持走村入戶,深入交心談心,一戶一策制定幫扶措施,精準施策,使脫貧“摘帽”成果得以持續鞏固;積極幫助解決村民在發展產業中面臨的問題,采取以購代銷方式,組織認購幫扶對象生產的水果、蔬菜等農副產品,增加村民收入,實現穩定脫貧。
同時運用“農民夜?!薄懊袂樵簤螘钡绕脚_,結合整治“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”活動,集中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,切實做到“把問題解決在基層,把矛盾化解在基層”,有效解決突出問題,最大限度提升了群眾滿意度。
幫扶工作
既要扶貧更要扶“志”
在市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指導下,兩個村規范了《村規民約》,積極倡導鄉村文明新風。結合當地特色開展“五比五評五看五曬”活動,通過一系列活動,引導群眾樹新風、換新貌,積極創建“四好村”,引領群眾既要“住上好房子、過上好日子”,又要“形成好習慣、養成好風氣”,從根源上消除“等靠要”的思想土壤。
再看如今的和平村和落漩塘村,一條條道路直通村戶,村莊里綠樹掩映,環境整潔優美,處處歡歌笑語,村民們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。
在4月22日召開的四川省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,達州市紀委監委被授予“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”稱號。
□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海涵
來源:達州日報網